编者按:安徽师范大学关工委2012年工作会议召开,我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炳生作大会发言。他的发言题目——期望和责任,值得人们思考。现将他的发言稿整理如下:
期望与责任
——王如松当选院士的启示
去年,2011年,我校有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:两位校友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。后一位就是数学系69届毕业生王如松同学。他也是我国自己培养的18名博士之一。他在当选院士后给我发来邮件,对我校数计学院师生给予的殷殷寄语中说:“请先生向学院领导转达我深诚的谢意,和对母校特别是数学系的感激之情。感谢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,特别要感谢已故教务长许用思教授当年对我网开一面的眷顾,使我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,并进一步到科学殿堂深造。”
他说此话的原由想在此说一说,因为大多数同志不一定知道其中的原委。
1965年暑假高考录取工作在合肥进行,当时数学系的录取老师接收了一份安徽大学退档的考生档案——王如松,成绩为全省总分第二名。但“政治审查”一拦注明为“不合格,不予录取”,因此尽管很多大学想录取,也不敢碰这条“红线”。因其数学成绩非常突出,数学系录取老师实在想录取他,但自己不能做主。于是便请示坐镇录取现场的我校原副教务长许用思同志(王误认为是教授)。许虽然是被错误处理而遭受贬职到我校的副教务长,而且刚来不久。但他曾是我解放军高级干部,渡江战役是最先进入南京的先头团政委,曾在德国住华大使馆向邓小平同志汇报进城情况,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。他看过档案,认为不是什么大原则问题,便大胆拍板:予以录取。于是王如松同学被录取到我校数学系读书。 除了这件事外,许用思同志对我们学校的贡献还有许多。例如在赭山校区生化楼、教学大楼周围的雪松、大树,是在他的建议下栽种的;我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他领导创刊的。风雨操场是他张罗建设的。等等。
王如松同学在大学实际上就只学习了一年的数学,但他认真读书,会读书,读懂了数学的精神实质,掌握了学习方法。同时,他善于抓住机会,不断进取,不断深造。他从20年前就申报院士,连续多次入选而又出选。但他从不气馁。每次落选他都跃进另一个新的领域,开辟新的研究方向——由数学而生物数学,进而生态数学。由生态研究进入城市生态学领域,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。他完成了津京塘城市生态圈设计、三峡生态圈设计等大型生态工程建设规划。这才有今天王如松院士的产生。如果没有许老当年的果断拍板,如果没有王本人不断进取精神,又如果他在重重挫折面前丧失斗志,那就绝对不会有今天的王院士。
这件事使我有以下几点感想:
第一,作为一个单位,特别是像大学这样的重要单位的领导人,要有远见卓识,爱惜人才,特别是爱护青少年。在关键时候,要敢于负责,敢于担当。
第二,王如松同学在大学只学习了一年的数学,就读懂了数学的精神、思想和方法,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和途径。可见学习不在时间长短,要看是否善于学习。
第三,优秀的学生,是优秀的老师教出来的。优秀教师是长期修炼出来的。重视基础教学,培养大批优秀教师,应该永远成为我们学校的传统和优势。
第四,在人生旅途上,每个人既有机会,又有失败,而往往是失败多于成功,面对挫折和失败,采取不同的态度,便有不同的结果。人生要善于抓住机会,不畏惧失败,善于接受失败的教训,愈挫愈奋,坚持不懈,必有收获和胜利。
除第一项,是我对领导同志的期望外,其于三项,都是我们老人应该告诉青年人的经验和教训。这也是我作为关工委一员的责任。谢谢大家!